2011-07-11

聲音敏感兒

文,圖/Chisato Tashiro
"Ho-Li-Ga-Zai"(台語發音,意思是好險!)是我幫這本書的主角--變色龍取的名字。故事描述一隻變色龍因為站在一棵開著粉紅花的樹下,身體顏色變成粉紅色,打它身旁經過的河馬以為變色龍是花,差點踩死它。後來河馬羨慕變色龍可以變來變去,於是讓變色龍幫它彩繪身體,於是變色龍也開始幫森林裡的其他動物彩繪身體。動物們一開始很興奮,後來卻因為大家的身體顏色換了,找不到自己熟悉的獵物身影而餓肚子,集體將變色龍逼上懸崖要它負責,一場及時雷雨,將動物們身上的彩繪沖刷掉,動物們終於恢復了往日生活。幸虧及時雨救了變色龍一命,否則,它就會被逼下懸崖,因為這樣,我在故事的結尾用台語替變色龍說了一句"Ho-Li-Ga-Zai",沒想到這句"Ho-Li-Ga-Zai"讓Dizzy笑翻了,每說一次他就笑一次,"Ho-Li-Ga-Zai"的魔力已經遠遠超過故事;我索性將這隻變色龍命名為"Ho-Li-Ga-Zai",其實我根本就懷疑Dizzy是为了聽我說"Ho-Li-Ga-Zai"而經常叫我講這故事給他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Dizzy看«Deko Boko Friends»這部日本卡通上。嚴格說,這不是一部卡通,片子是由十多個角色組成的,每次有一個角色演出幾十秒,角色間沒有關聯也沒有劇情。據影片介紹,這部片子的初衷,是想讓孩子認知世界上有很不同長相不同個性不同想法的人,可以說是讓孩子包容人的多元性。其中有個角色叫阿熊,台灣版的配音特別將這個角色用台灣國語的方式呈現,這個不同的語言處理,也讓Dizzy看到阿熊就要大笑;2歲以前,Dizzy看到阿熊其實有點害怕,因為它全身黑黑的(Dizzy曾經被Elmo影片中的龍捲風嚇到過,那也是一個全身黑不溜丟的角色,忽然從門外跑進畫面中,Dizzy當場哭了...),但是從2歲以後他看到阿熊便不再害怕,更多的是他聽到阿熊的講話,便學著他的台灣國語,自己也跟著好笑起來!有次我跟他說"你好好Fiau喔",他知道我故意把笑說成台灣國語,他也學我說"媽媽,你好好 Fiau喔!"
文,圖/長 新太
類似例子還有«圓白菜小弟»中的"嘣佧!",這個聲音是«圓白菜小弟»为了嚇阻想吃他的豬山大哥吃了他之後的"下場"音效,每當提及這個故事,Dizzy就會興奮地大叫"嘣佧!"

文/Marjorie Flack  圖/Kurt Weise
«The Story About PING»是一隻和家人走散的小鴨子,這群鴨子有個主人,每天用船載它們到岸邊覓食,夕陽西下時,再高喊"La La La La Lei"呼喚著鴨群們上船回家。同樣的,Dizzy也很喜歡這句"La La La La Lei"(我告訴他這是鴨鴨回家歌),這句呼喚也成了這本書的代名詞

這些例子讓我回想起,從Dizzy2歲左右開始,伴隨他越來越流利的語言發展,他對語音與聲音的敏感也同步變得更敏感,記得在他會問"那是什麼呀?"之前,他已經會問我"那是什麼聲音?"了!甚至當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就會注意到外面傳來的各種聲音,如:鞭炮聲,煙火聲,救護車聲,甚至是風聲。同時他也跟著學煙火的"嘣~",救護車的"O~Yi~O~Yi"...等。

也許Dizzy對聲音和語音的敏感跟我家的語言環境有關,爸爸跟他說德語,媽媽跟他說國語,阿姨有時唱安徽話童謠給他聽,小區保安跟他說上海話,古巴爺爺跟他說西班牙文,台灣阿公阿媽跟他說台語,平常又聽我和爸爸說英語(有時他也學爸爸叫我"my dear")...很慶幸他把這些聲音當作好玩有趣的元素,而沒有被這一切搞混!

唸故事給寶寶聽時,試著加入一些聲音的元素:例如增加特別的音效,讓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聲音表演,幫故事的情節編一首小歌,都能讓孩子對故事有更深的印象,強化他們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會迷上你特別為他詮釋的獨一無二故事版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