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9

奇妙的花園

文/圖 Peter Brown

一本畫風很美,故事也很美的書。令我驚奇的是,本以為故事內容適合大一點的孩子,但沒想到,小園丁李恩(故事主角)對自然的熱愛行動,也感染了剛滿2歲的Dizzy。

故事情節很簡單,李恩是個喜歡在城市中到處遊走的小男孩,但他住的城市,只有工廠廢煙沒有樹木花草,所望之處一片灰濛濛。

有天他發現了一座廢棄的火車鐵道,在鐵道夾縫中有幾棵干渴的小花和小樹,在他的細心照料下,花草樹木沿著廢棄鐵道開始在城市中盛開蔓延,於是,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李恩的園丁行列,最後他們將自己原本灰暗的城市,變成了一座生機盎然綠意蓊鬱的神奇之地。

巧合的是,Dizzy開始讀這本書的春天,也是他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小鏟子和小耙子;住在上海的我們當然沒有奢侈的花園,不過,阿姨經常帶著他和那副可愛的園丁工具到附近的公園挖泥土,也許他真的從挖挖耙耙的活動中,感受到當園丁的快樂,從而影響了他喜歡閱讀這本《奇妙的花園》。

也許,喜歡親近大自然就是孩子的天性。在一部Dizzy喜歡的卡通《DekoBoko好朋友》中,有一個他最喜歡的角色叫"澆水哥",澆水哥也是一個園丁,每次出場,他都會灑花的種子,再幫種子澆澆水...
Dizzy 的園丁工具&我們一起種的九層塔
photo by Pi

現在,Dizzy有自己的園丁工具,我也幫他買了專用的澆花器,這個夏天快開始時,我們一起播了九層塔的種子,如今已經長到20公分高了....Dizzy每天都會去檢查九層塔的成長進度,有時則會嚷著要抱花盆,因為他要對九層塔說:你要快快長大唷!

2011-07-28

這是公平交易最好的時代

最近,我找到了一個遠在黑龍江望奎縣種植有機稻米的農民,向他買了一些自家種的白米、糙米、茄子乾、馬鈴薯粉條。在這之前,我向幾個在浙江莫干山腳下,耕種有機稻米的年輕人買米,由於他們耕種面積不大,產量不多,無法長期向他們訂購,才又找到了黑龍江的農民。這兩次的經驗讓我對於消費這件事,有了全新的體會。

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有了小孩,開始對食品安全有很高的顧慮,我依然是個被決定的消費者,被決定著我的選擇權,被決定著對自己的消費沒有太多的知情權。

這是很典型的當代消費者縮影:平常的日子,到普通超市及便利商店購物,週末,去量販店購物;不管哪種型態的商店,有一切你以為可多元選擇的商品,但事實上,有時候太多的選擇就是逼著你無法選擇,太多選擇就是讓你放棄選擇,還有,我們對於放在貨架上的商品是如此的信任,一點也不懷疑有任何問題。

我的意思是,好像我們從沒想過:也許,真正符合我們需要的東西並不在貨架上,而是在某個淳樸農民的田野中;也許,商品標示上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看不明白的成分標示,根本是威脅我們健康的兇手,但我們還開心地帶回家吃下肚。

但網路可以改變這一切,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流程和消費意識。當然,這很煩,真的不是普通的煩,因為你要不斷搜尋/連結/再搜尋/再連結...不過,如果你是一個媽媽,或是爸爸,也許就不那麼煩。

一開始,是我這個媽媽被超市中賣的有機米品質與價格的不成比例感到深深被冒犯,於是網路成了我唯一的出路。

經過不斷搜尋和連結,我真的找到了品質和價格都令人滿意的結果;你可以反問我,難道那些自稱遠在黑龍江的農民不是假的?那些米又怎麼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機種植的?我的回答是:網路的好處是,你可以透過即時通訊和對方對話,你可以從農民字裡行間的談吐知道他的秉性,他的純良,他的豪爽,他對於自己所作的事情的自信和驕傲;這點是任何現代商品精美包裝的廣告文案裝不來的。無論是莫干山腳下種米的年輕人,或是黑龍江的農民都給我同樣的真實和誠信感覺。

這是一種多麼利已又利人的消費方式,誠實努力的農民得到實質回饋,不必被中間商剝削,消費者也得到實質利益,不必把錢付給廣告行銷和房東,惟一的缺點大概只有,這件事情有點煩,不是那麼方便,如果生活中的每件東西都要這樣消費,那真的會瘋掉,我還是回到這個觀點:我不打算瘋掉,但是作為一個媽媽,我願意儘可能這樣做!

2011-07-26

超級理髮師

文/乾榮里子  圖/西村敏雄
這是第一本令Dizzy捧腹大笑的故事書,而且每看必大笑。

老實說,我功不可沒,因為我幫書中每個來找巴魯巴魯先生(就是封面上的那位理髮師,也是本書主角)理髮的動物配了很誇張的說話方式(例如:嘶吼咆嘯的獅子,低沉兇悍的鱷魚,娘娘腔的綿羊...),也幫每種被巴魯巴魯先生打理過的髮型,重新換過更生動的髮型說法(例如:辮子頭,洋蔥頭,爆炸頭,ㄇㄟㄇㄟ頭,貝多芬頭...),所以,每次講到這個故事,我跟Dizzy都笑個不停。

從出生開始,Dizzy頭髮就很少,我從捨不得幫他剪頭髮,因為根本沒幾根頭髮可剪,很多人建議說頭髮要剪才會長,但我就是捨不得。

所以直到他2歲,我們才第一次帶他到理髮店剪髮。當時是我們第二次帶Dizzy回台灣,在外婆家的小鎮剪的頭髮,跟巴魯巴魯先生的理髮店一樣,也是在一個純樸的小鎮,因為熟悉了巴魯巴魯先生的故事,Dizzy對於理髮店並不陌生,大鏡子,剪刀,梳子, 還有理髮師,我告訴他,"你看,這個叔叔就是巴魯巴魯先生,他等一下就要幫你剪頭髮喔",他便乖乖的被我抱著,任由眼前的巴魯巴魯先生幫他剪髮,一點也沒有不耐煩,偶而還會看著鏡子中的自己。

4個月後在上海,第二次帶他到理髮店剪髮,這次他有了經驗,他一進理髮店就說,"媽媽,這是巴魯巴魯先生一樣的!"當然,這次他的配合度也很高!

2011-07-25

他說

文/圖 Margret & H. A. Rey
最近一個星期每次講故事給Dizzy聽的時候,很明顯地,他聽故事的反應有了新的變化,他開始問我每個出現在故事中的角色的台詞。Dizzy總是要我說"他說"。

情境大概是這樣的,例如我講小猴子喬治到公園,不小心把翻斗車的砂石弄翻到池塘,書本上畫著池塘邊有一些路人甲乙,故事本身是沒有提到的,Dizzy便會指著路人甲問我"他說",又指著路人乙問我"他說"...總之,繪圖上畫到的每個角色,即便只是遠遠的一個小人影,他都要知道他們在故事中發生了甚麼事?"媽媽,他說?"

為了回答他問的"他說",我要開始編新的故事,新的對話,這讓我想到,為什麼Dizzy會注意到畫面中的每個存在呢?反過來說,為什麼我沒有想到,除了故事主角外,其它那些被畫出來的路人甲乙丙丁其實也是故事的一部份呢?我無法分析Dizzy的好奇是怎麼產生的,只好來分析自己...

1.我看事情很容易分主次,甚至故意忽略與主軸無關的部分。
2.我很自我中心,以為事情就是以我為主的觀點所構成的。
3.我只在意文字與意義,不管繪圖與情境。
4.我失去好奇心了

如果我跟Dizzy都是電影導演,那我處理的戲劇一定比較難看,因為我只關心主角的發展,而忽略了其它輔助的情節、人物、氛圍...

唉,我果然只適合做廣告這種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到特定訊息的狹隘行業呀!!!

2011-07-21

父母如何不被iPad打敗?

羅浮宮展出的Gilgamesh雕像
《吉爾伽美什史詩》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史詩,它所敘述的故事背景,大概在距今公元前2700年~2500年之間,不過,我並非要介紹這部史詩及其相關故事。


每當我看著Dizzy在我和老公耳濡目染下,對於iPad的操縱自如就像天賦般游刃有餘時,我不禁想,是甚麼讓2歲多的Dizzy和所有家中有iPad的年幼寶寶,可以如此毫無障礙地就成為了"touch generation"!純粹只是touch screen的使用更人性化而已嗎?或是這種介面的互動性解放了只是"看"的靜態沉悶?

當我也是孩子的時候,沒有電腦只有電視,我不也是對電視很著迷嗎?這種對於電腦或電視的著迷,我和我的孩子之間有甚麼共通性呢?

有一件事情是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那就是:人喜歡聽故事。我想這也許就是答案。


如果iPad中沒有有趣的故事製作成的video或game?電視中沒有好看的卡通?我想沒有一個小孩會對電視或電腦感興趣的。如果人對於聽故事不感興趣,那麼,Gilgamesh的史詩就不會在還沒有文字發明之前的千百年,已被人們傳頌、以不同方式記載、而流傳到幾千年後的iPad時代。如果不是基於對故事的熱愛與激情的話...

我好像扯得有點太過遙遠了,言歸正傳,也許我對於Dizzy勢必對iPad上癮的不久將來感到恐慌,怕他覺得爸爸媽媽再也比不上iPad有趣;不過,每天晚上睡覺前為他說故事的固定儀式給了我吃下定心丸,因為他每天依然期待我為他說故事,依然像一千零一夜裡的國王般對聽故事永不厭煩...

由原子組成的我,比數位電子iPad更高科技的地方也許在於:我能隨時應Dizzy的要求訂製他想聽的故事,隨時停下來回答他在故事中感到不解的情節或問題,隨時感應他聽故事的情緒適時為故事編一首歌或一個迷語,或是把故事超連結到他生活中的場景,隨著他的成長,用適合他的方式去詮釋故事,當他覺得故事好笑時跟著他一起笑,當他覺得故事無聊時,就跳到另一個不無聊的情節中...

有一天當Dizzy講Gilgamesh的故事給他的孩子聽時,也許他會順帶一提,從前從前,當我在玩iPad的時候,喔,你們現在沒有iPad了,這個Gilgamesh國王的故事就是...

2011-07-19

伏爾泰在哪裡?

photo by Pi
我對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作品不熟悉,也沒研究過他的思想,他跟我之間說得出來的聯繫大概只有:我曾在Facebook上玩過一個app,測驗我的思考跟哪個哲學家最接近,結果是伏爾泰,如此而已。


有一年去柏林玩,在一個博物館的禮品販售部看見很多製作精美的小型石膏像,其中一個就是伏爾泰,基於我跟他在Facebook上的那層關係,便在眾多石膏像中選了他。(事後回想,我應該買尼采叔本華,幹麻跑到德國買一個法國哲學家的石膏像呀,真是莫名其妙!)


伏爾泰跟Dizzy又有什麼關係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這本中國暢銷的教養書中曾經讀到作者的一個觀點:她認為小孩學語言的時候,不需要特別轉化成簡單的字詞或語法教他們,例如:車車,花花,狗狗...因為對小孩來說無論是複雜的字眼或簡單的字眼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要說得正確就可以了!這個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當我開始教Dizzy說話時,也採用同樣的原則,結果真的是這樣!


Dizzy11個月左右,我把伏爾泰的石膏像給他玩,告訴他這是哲學家伏爾泰,很快地,我問他"哲學家伏爾泰在哪裡?"他就會精準地指著石膏像。當他會說話以後,便會自己說"那是伏爾泰"!


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Dizzy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邏輯能力,記憶能力...都成熟許多,當他的同伴還在用車車,貨貨表達汽車和貨車時,他已經可以準確無誤地說出挖土機,起重機,壓馬路機,大吊車...很明顯地,這種不教小孩幼稚語言(車車,花花,貓貓,狗狗),而用正常成人溝通方式跟小孩說話,的確會讓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神速。


我不知道這樣好不好,但至少,Dizzy可以用語言把自己的需求表達清楚。當我下班回到家,也可以直接透過他有層次的語言描述,知道他這一天可能發生了什麼事?過的怎麼樣?遇到什麼好玩或難過的事情...


當初如果我告訴他那是杜斯妥也夫斯基,2歲8個月的他現在應該會跟我說,"媽媽,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石膏像拿給我玩吧!"

2011-07-18

Domestic Vacation

作者、攝影/ Julie Blackmon
其實這不是一本童書,也不是我為Dizzy選的書,是當了媽媽以後,本能地對看小孩開始感興趣而為自己買的書。當一歲半左右的Dizzy發現這本書後,反而比我還喜歡看!

現在回想,可能是那個階段的他可以在美國女攝影師Julie Blackmon這本名為《Domestic Vacation》拍攝自己孩子的書中,看見很多年紀與個頭看起來跟他相仿的baby,而引發他的觀賞欲。
當時的他,正處於認識周遭環境、學習新事物、以及牙牙學語的階段,書中陳設的家具、玩具、動物、食物、人物、植物...都比大部分的繪本圖畫書更為貼近他在真實生活中看到的東西,所以他很喜歡把這本書中看到的各種東西,包括孩子們的情緒、行為,和他自己相關的一切聯繫在一起。

當Dizzy的語言能力更進一步後,經由他的解說:"baby 哭了"、"小哥哥在生氣"、"哥哥姊姊玩紅色的球"、"這是鏡子"、"跟我一樣的小肥豬"、"baby站窗戶"、"雞蛋破掉"...,我才發現自己忽略了很多細節,如孩子們的表情、衣服與玩具的樣式顏色、不經意散落的道具...相較於我這個大人都是在看所謂的整體(往往也是有看沒有到),猜想這位攝影師媽媽幹嘛這樣構圖、雖然是家庭相簿但打光和構圖卻很工作室、哪些畫面用retouching的、受到什麼藝術流派的影響...Dizzy的直觀與專注於細節,反而幫我這個太強調概念的媽,好好地上了一課!

2011-07-15

阿瑪阿瑪 喵~喵~喵~

阿瑪阿瑪是一隻小貓咪,它會跳到牆上,跳到樹上,到處跳來跳去
有一天阿瑪阿瑪在花園睡覺
突然,它聽到汪汪汪的叫聲
什麼聲音這麼吵呀,吵得我都不能睡覺了

原來是一隻小狗對著阿瑪阿瑪叫
小狗很兇,好像要來咬阿瑪阿瑪
阿瑪阿瑪想要跳到樹上,因為小狗不能跳到樹上
阿瑪阿瑪又想跳到牆上,因為小狗也不能跳到牆上

但是阿瑪阿瑪想,我能跳到樹上跟牆上
為什麼我要怕小狗呢?
我也可以很勇敢呀

所以阿瑪阿瑪鼓起勇氣對小狗大叫
喵~喵~喵~

小狗嚇壞了,於是跑走了
阿瑪阿瑪變得更有勇氣了

他開始追著小狗跑,在他身後大叫
喵~喵~喵~

阿瑪阿瑪很開心
他知道了只要自己變得很勇敢
就沒有甚麼好怕的了
想到這裡
他又忍不住對著剛剛那隻沒禮貌的狗
大叫喵~喵~喵~

<故事源起>
我不太會幫Dizzy洗澡,他出生後到我在娘家坐月子,都是護士和阿公阿嬤幫他洗澡的。帶他到上海後,又有阿姨幫忙,所以我的洗澡技術變得很笨拙,只能跟他一起泡大浴缸才會幫他洗澡,但問題是,這樣很難幫他洗頭沖水,只好忍下心一面跟他說話一面趁他不注意,把水從頭上淋下去,每次淋完水他都會說"阿瑪阿瑪",幸好他還不是太怕水,自己把臉上的水抹抹又可以繼續洗澡玩水了,於是,我就把他的"阿瑪阿瑪"編了一個故事!


Adelaide: The Flying Kangaroo

文、圖/Tomi Ungerer
Adelaide 是一隻天生帶著翅膀的袋鼠,儘管是隻袋鼠,她總是夢想著自己能像飛躍沙漠的鳥兒和飛機一般自由徜徉...

我自己認為這是個情節相當複雜的故事,當初買的時候,純粹只是老公和我都被書本的印刷質感和插畫風格所吸引,沒想到會這麼快就講給Dizzy聽,就怕他沒法進入曲折離奇的故事內容。不過,也是Dizzy自己在書架上發現這本書而要求我講的 !

Adelaide長大了她想要開始自己的飛翔人生,於是告別了袋鼠爸媽;在飛行途中遇到開飛機的飛行員,他們結伴同行一起探訪世界各地,最終,Adelaide在巴黎和飛行員分道揚鑣!而這只是前半段而已,後半段是她在巴黎的冒險經歷:包括她飛到失火房子裡救了遭困的小孩,摔斷身體,又在動物園遇到她的真命天子,最後兩人結婚生子等等...

複雜的劇情並不影響Dizzy聽這個故事,也許他不是用線性思維去理解故事的前因後果,但是,他對每一頁繪圖都很想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特別感興趣處,就會重複要求我再多講幾遍,或是乾脆停下來,自己指指點點喃喃自語...我能確定的是,他喜歡這個故事,因為當我一說完,他就說:媽媽,現在換我講。

這讓我意識到:大人永遠都在追尋意義的問題,邏輯的關係;孩子沒有這種限制,他們用自己的想像跟偏好去聚焦,也許在他們的腦袋中,這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也說不定!

2011-07-13

美味又人性化的鼎泰豐

帶年幼的孩子出門吃飯是一件很考驗父母的事情,首先要考慮餐廳有沒有適合孩子吃的東西,其次要考慮餐廳環境適不適合孩子;有些餐廳根本就不歡迎年紀太小的孩子,有些餐廳沒有寶寶椅或是寶寶餐具,有些則沒有區分吸煙區和非吸煙區,有些空間過於狹窄,萬一寶寶坐不住沒地方換換空氣,便會哭鬧不休...

在上海,我個人覺得帶孩子到外面吃飯比在台北容易,因為上海有較多獨棟花園洋房的餐廳,空間相對更寬闊,選擇較多。不過,我和老公的首選還是鼎泰豐,雖然鼎泰豐沒有花園洋房,但在我們帶Dizzy去過的餐廳中,他明顯最喜歡鼎泰豐的食物。

作為媽媽,沒有一件事比孩子願意好好吃東西,甚至喜歡吃東西更重要的了;如果帶Dizzy到一家餐廳,他不願意好好吃飯的話,我整個人就會跟著緊張也沒辦法好好吃飯,因為那意味著,接下來我們的計畫會嚴重受影響,他可能會在我們逛街的時候忽然說他想喝ㄋㄟㄋㄟ,沒吃飽的他也會顯得很煩躁的樣子。

無論是口味或品質,我和老公都對鼎泰豐的食物很有信心,Dizzy更是喜歡。他喜歡鮮肉粽,蟹粉小籠包,元盅鷄湯,蔥花蛋炒飯,蝦仁雲吞,不加辣椒炒的培根捲心菜,以及飯後甜點水果西米露。加上鼎泰豐是米其林一星餐廳,我更願意自我催眠Dizzy是一個天生的美食家。

儘管鼎泰豐的空間不算太大,但是它有個讓Dizzy很感興趣的乾淨透明廚房,每當他坐太久開始露出不耐煩時,我和老公就輪流帶他去看人家包小籠包,這也讓他對食物更感興趣。

最近上海的鼎泰豐更人性化地推出了給寶寶玩的小麵團,其實就是他們用來包小籠包的標準規格麵團,白白胖胖的,不只寶寶喜歡玩,連我都忍不住想玩。如果鼎泰豐在不影響現有食物口味的前提下,能推出少鹽,少油,無味精,有機食材製作的兒童鮮肉粽或寶寶小籠包的話,那簡直就太完美了!

後記:
帶寶寶去鼎泰豐吃東西的最大缺點就是等太久,所以千萬不要選在寶寶正好要吃飯的時間去,萬一到了之後要等半小時或一小時,就不妙了!

爲什麼選擇有機?

來自德國的Holle有機奶粉
                                                          

如果2年多前Dizzy出生時我們住在台灣,德國或世界上其他地方,也許我不會對有機產品有特別偏愛;如果我們現在搬到台灣或德國或世界上其他地方,我則會繼續保留對有機產品的偏愛 。

說穿了,是因為必須生活在上海養育孩子,而這個國度的大部分食物讓人沒有信心,在強烈憂慮食品安全下, 有機食品成為唯一的選擇。
哺育整整一年的母乳后,我們開始思索到底應該選什麼樣的配方奶餵寶寶?是那種添加了很多DHA和營養素的奶粉?還是國際性主流品牌?或者是不容易讓寶寶便秘上火的品牌?最終,我們選擇了有機奶粉,其中一個不客觀的原因是德國情結;Dizzy的爸爸比較相信德國品牌,所以他上了很多德國網站研究調查,最後,選出了一款有機認證最高級別Demeter(注1)的品牌。

雖然我也曾在添加DHA奶粉和有機奶粉中間掙扎過,但我後來想通一件事,愛因斯坦啦,巴哈啦,歌德啦...這些聰明的腦袋哪有喝過什麼DHA?聰明這件事情,除了先天遺傳,後天培養更重要,何況我們這個時代有這麼多喝DHA的寶寶,不見得每個人都變成天才。

Dizzy喝有機奶粉幾乎沒有適應的問題,一喝就習慣,甚至還很上癮。記得小的時候,我的母親曾經當過知名國外嬰兒配方奶的小經銷商。有次家裡的一般奶粉喝完了來不及去買,父親搞不清楚開了一罐家裡賣的配方奶應急,結果那個味道讓我感到非常噁心想吐,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種腥腥的味道;當時想著也許嬰兒的味覺比較不同,所以他們喝的奶粉也是不同的。有過那樣的深刻經驗,當我聞到為Dizzy選擇的有機奶粉時,那種香醇根本不是我印象中嬰兒奶粉特有的腥味,才恍然大悟這是有機奶粉才會有的濃郁純正。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讓我一直以來對食品安全的疑慮再度擴大,但是當我知道早在2002年美國發生了Posilac牛奶的rBGH事件時,我才發現這個時代的食品安全已經是全球化危機了!我們可以想像,Monsanto這種跨國公司研發出rBGH這種刺激奶牛分泌乳汁的激素,難道只會賣給美國的酪農嗎?中國,紐西蘭,澳洲這些牛奶生產大國難道不會使用激素嗎?我們如何知道給寶寶吃的奶粉是不是含有激素呢?

而當Dizzy的副食品階段越來越接近正常三餐,那些層出不窮的農藥過量激素亂打的新聞,讓我開始對他日常吃的蔬菜擔心起來,於是在總總比較後,我們選了一家栽種基地位於崇明島的有機蔬菜品牌,開始了全家的有機飲食生活! (由於找不到穩定的有機肉品供應商,目前我家吃的肉類還不是有機的)

很多人不了解有機農法,他們最常問的是:有機有什麼特別?真的吃得出來不同嗎?

有機農法因為沒有使用農藥,化肥,激素,而且不是基因改造作物,一吃就吃得出來有多麼不同!連我家阿姨平常跟著我們吃有機蔬菜,也都吃出了心得,她們會告訴你:有機的菜看上去沒有那麼肥大,均勻,存放的時間比一般蔬菜更久,吃起來每種菜的味道都很濃郁,該有的香味甜味辛味苦味都更突出,有些蔬菜(番茄,胡蘿蔔,洋蔥)連生吃也非常好吃,有機的菜怎麼吃都不會膩...等等。

有研究說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比較高,也有研究說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和一般食物沒有差別,作為媽媽,我寧可相信有機的營養價值更高,營養品質更優越;不管是不是我的一廂情願,光是有機耕種法的本身可以對環境更友善,更安全無虞,吃了更放心就已經是一大福音了!
   
注1:
Demeter的規範內不允許添加人工化學農藥以及肥料,並遵循冷/熱、動/靜、日出/日落來栽培作物,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及肥料、色素、香料、防腐劑、乳化劑或來自石油的原料,所有的農夫必需配合生機或有機互動農耕方式,以溫和、精心的方式來收成,使植物保留了原始的生命力,簡而言之就是配合大地的天體運行、節氣變化來耕作和收成,且注入了人文關懷與大地共生共榮的精神於其中,也因此作物在採收後依舊充滿了宇宙的生命力與植物的原始能量。  是目前最嚴格的認證,品管比歐盟更嚴苛,全世界有52各會員國家。
資料來源: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1/nihs1/4-1-2.htm)

2011-07-12

湯姆爺爺

文,圖/Stepan Zavrel
昨晚第一次給Dizzy講湯姆爺爺,故事大致說:城市中的老人被市長抓到養老院,因為市長認為老爺爺老奶奶們老了,生病了,沒有人照料,走在外面又會跌倒...如此會妨礙大家的正常生活,所以讓"捕老部隊"把他們抓到養老院,但是過了不久,城市中的小朋友們很想念跟爺爺奶奶一起玩,聽他們講故事,於是開始了一場到養老院把爺爺奶奶救出來的行動...


這個故事,Dizzy起碼讓我第一次講,就連續重複了5遍以上,最後他問我"媽媽養老院是什麼地方?",我說"是市長要老爺爺跟老奶奶去住的地方",他再問"養老院是做什麼的呀?""就是一個很無聊的地方,只能讓爺爺奶奶下下棋沖沖澡,坐坐蹺蹺板的地方,沒有小孫子小孫女,也沒有爸爸媽媽在那裡!"今天早上我問他"你以後要不要把媽媽送去養老院?"他說"不要,因為媽媽你很乖!"

2011-07-11

聲音敏感兒

文,圖/Chisato Tashiro
"Ho-Li-Ga-Zai"(台語發音,意思是好險!)是我幫這本書的主角--變色龍取的名字。故事描述一隻變色龍因為站在一棵開著粉紅花的樹下,身體顏色變成粉紅色,打它身旁經過的河馬以為變色龍是花,差點踩死它。後來河馬羨慕變色龍可以變來變去,於是讓變色龍幫它彩繪身體,於是變色龍也開始幫森林裡的其他動物彩繪身體。動物們一開始很興奮,後來卻因為大家的身體顏色換了,找不到自己熟悉的獵物身影而餓肚子,集體將變色龍逼上懸崖要它負責,一場及時雷雨,將動物們身上的彩繪沖刷掉,動物們終於恢復了往日生活。幸虧及時雨救了變色龍一命,否則,它就會被逼下懸崖,因為這樣,我在故事的結尾用台語替變色龍說了一句"Ho-Li-Ga-Zai",沒想到這句"Ho-Li-Ga-Zai"讓Dizzy笑翻了,每說一次他就笑一次,"Ho-Li-Ga-Zai"的魔力已經遠遠超過故事;我索性將這隻變色龍命名為"Ho-Li-Ga-Zai",其實我根本就懷疑Dizzy是为了聽我說"Ho-Li-Ga-Zai"而經常叫我講這故事給他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Dizzy看«Deko Boko Friends»這部日本卡通上。嚴格說,這不是一部卡通,片子是由十多個角色組成的,每次有一個角色演出幾十秒,角色間沒有關聯也沒有劇情。據影片介紹,這部片子的初衷,是想讓孩子認知世界上有很不同長相不同個性不同想法的人,可以說是讓孩子包容人的多元性。其中有個角色叫阿熊,台灣版的配音特別將這個角色用台灣國語的方式呈現,這個不同的語言處理,也讓Dizzy看到阿熊就要大笑;2歲以前,Dizzy看到阿熊其實有點害怕,因為它全身黑黑的(Dizzy曾經被Elmo影片中的龍捲風嚇到過,那也是一個全身黑不溜丟的角色,忽然從門外跑進畫面中,Dizzy當場哭了...),但是從2歲以後他看到阿熊便不再害怕,更多的是他聽到阿熊的講話,便學著他的台灣國語,自己也跟著好笑起來!有次我跟他說"你好好Fiau喔",他知道我故意把笑說成台灣國語,他也學我說"媽媽,你好好 Fiau喔!"
文,圖/長 新太
類似例子還有«圓白菜小弟»中的"嘣佧!",這個聲音是«圓白菜小弟»为了嚇阻想吃他的豬山大哥吃了他之後的"下場"音效,每當提及這個故事,Dizzy就會興奮地大叫"嘣佧!"

文/Marjorie Flack  圖/Kurt Weise
«The Story About PING»是一隻和家人走散的小鴨子,這群鴨子有個主人,每天用船載它們到岸邊覓食,夕陽西下時,再高喊"La La La La Lei"呼喚著鴨群們上船回家。同樣的,Dizzy也很喜歡這句"La La La La Lei"(我告訴他這是鴨鴨回家歌),這句呼喚也成了這本書的代名詞

這些例子讓我回想起,從Dizzy2歲左右開始,伴隨他越來越流利的語言發展,他對語音與聲音的敏感也同步變得更敏感,記得在他會問"那是什麼呀?"之前,他已經會問我"那是什麼聲音?"了!甚至當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就會注意到外面傳來的各種聲音,如:鞭炮聲,煙火聲,救護車聲,甚至是風聲。同時他也跟著學煙火的"嘣~",救護車的"O~Yi~O~Yi"...等。

也許Dizzy對聲音和語音的敏感跟我家的語言環境有關,爸爸跟他說德語,媽媽跟他說國語,阿姨有時唱安徽話童謠給他聽,小區保安跟他說上海話,古巴爺爺跟他說西班牙文,台灣阿公阿媽跟他說台語,平常又聽我和爸爸說英語(有時他也學爸爸叫我"my dear")...很慶幸他把這些聲音當作好玩有趣的元素,而沒有被這一切搞混!

唸故事給寶寶聽時,試著加入一些聲音的元素:例如增加特別的音效,讓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聲音表演,幫故事的情節編一首小歌,都能讓孩子對故事有更深的印象,強化他們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會迷上你特別為他詮釋的獨一無二故事版本!

2011-07-09

齋戒也無濟於事

塑化劑風波讓很多父母對食物開始提心吊膽,因為連很多小孩的營養品都被汙染了,到底還有甚麼是安全的?

我們家平常絕少在外買飲料零食,即使有就是水而已。家裡大部分吃的是有機蔬菜,三餐都是阿姨做飯,Dizzy無論喝的鮮牛奶或配方奶都是有機的,所以塑化劑新聞一發生,我就本能地絞盡腦汁:到底家中還有甚麼食物藏有危險?

Dizzy非常喜歡吃玉米,他很小的時候就能自己拿著水煮玉米啃得很起勁。塑化劑風暴開始的幾天,有天我看他吃玉米吃得很陶醉,忽然心裡一驚,"這不會是基因改造玉米吧!"

在這之前,我看過令人驚悚的紀錄片《Food Inc.》(中譯:食品帝國)、《A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中譯: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影片中對基因改造食物對健康的危害與快餐的製作過程,有著非常恐怖的介紹,我敢說,任何看過這些影片的父母,應該都不會讓孩子吃漢堡、炸雞塊這些充滿基因改造與人工添加劑的食物。

當我意識到玉米是最有可能基因改造作物時,立刻上網查資料,令我震驚的是:玉米是廣西第二大主糧農作物,2001年起就已經和孟山都公司合作推廣種植了上千萬畝的迪卡系列基因改造玉米。據說,國外的基因改造作物都是用來餵養牲畜,那中國的基因改造玉米呢?只餵動物嗎?誰能告訴我,在上海超市中買給Dizzy吃的玉米是不是基因改造玉米?

更令我感到無力的是,當我一個個檢查家中所有的食品時,可疑的清單比我想像的還多:
食用油:沒有標識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製成,可合理懷疑為基因改造食品
醬油:幾乎都是人工添加劑,如色素、山梨酸鉀谷氨酸鈉
高湯粉:味精、牛肉香精、檸檬酸、5-呈味核苷酸二鈉(這是甚麼鬼東西呀?)
黃酒:人工色素焦糖色

光是這些做菜一定要放的調味料,就如此被人工添加劑嚴重汙染了,我們還有甚麼選擇?更讓我寒心的是,當塑化劑新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聽後,我們帶著Dizzy回到花蓮的小鎮度假,我在爸媽家喝著從小喝到大的養生豆奶,這幾乎是我小時候很重要的一個味覺回憶,也是我所誕生的那個小鎮的名產,當我仔細看著豆奶的成分標示時,真的要吐出來了,因為上面寫著:基因改造黃豆。我再度查證資料,資料証實:台灣六成以上豆製品含基因改造成分!

天啊,我真的考慮要效法白媽媽了,她為了讓愛吃蝦的女兒吃到無毒蝦,自己開始養蝦,我有可能在上海的市中心種出有機玉米嗎?

2011-07-08

難吃的德國麵包或是哲學家麵包

在台灣長大的我,習慣的麵包口味,都是那種香香甜甜軟軟白白的麵包,口味變化多端,什麼蔥啊!肉鬆啊! 奶油啊!紅豆啊!不然就是法式的牛角酥跟蒜香片,雖然不像台式或日式的種類五花八門,也有一種耐嚼的深刻滋味。直到我認識老公Alex為止,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麵包如此難吃令人無法下嚥,那就是德國麵包。

我所說的是那種最經典的德國麵包--黑裸麥麵包,棕黑色的,裡外都含大量穀物与種子,一剝開就顆顆粒粒掉滿桌(一定要用刀切),德國人吃的時候一般是不會加熱或拿去烤;這種麵包由於沒有筋度,加熱后吃也很怪。通常都是從冰箱中拿出來后配點新鮮洋蔥番茄跟風乾火腿吃,吃起來完全沒有一般白麵包的鬆軟與彈性,還帶著酸酸的味道。如果有一種麵包光譜,台灣人習慣吃的麵包的另個極端,應該就是德國麵包。

詭異的是,Dizzy居然只愛德國麵包,一般的白麵包,他吃兩下就會吐出來。或是聞一聞就露出鄙夷的表情。有一次他拉肚子,醫生說只能吃清淡的白粥跟白吐司,他雖然很餓,但看到白吐司還是很抗拒。冬天的上海非常寒冷,Dizzy常常早上就吃他爸爸從冰箱拿出來的德國麵包,還吃得津津有味;有時我懷疑是因為他遺傳到爸爸的德國基因,所以喜歡吃德國麵包。

有一天我忽然問Alex一個問題,我說,世界上好像只有德國人這麼喜歡吃Muesli(真正的全穀物麥片,不是那種做成圈圈片片或顆顆形狀的早餐穀物)耶?他說,也許吧!我又問:你覺得是不是因為德國人這麼喜歡Muesli,德國的哲學家才特別多?他說他看不出兩者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不過Muesli跟德國麵包就是同一路的食物,吃下去就覺得是在嚼一堆麥子葵花子南瓜子...自從我的無邏輯聯想把難吃的德國麵包跟德國哲學家聯繫在一起後,我就對Dizzy喜歡吃德國麵包這件事感到很欣慰, 原來,Dizzy是有哲學家基因啊!

沒有零食,水果就是零食

Dizzy是個水果狂,差不多所有的水果他都愛(荔枝是少數完全沒興趣的水果),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幾乎從來不買餅乾糖果給他,除了三餐和偶而的優酪乳,以及他迷戀的ㄋㄟㄋㄟ外,他只能吃水果。

這也養成了他對水果來者不拒的態度,春天,他愛草莓藍莓梨子;夏天,他愛櫻桃芒果西瓜葡萄;秋天他愛梨子柳橙;冬天,他愛蘋果橘子,如果問他: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他會大聲告訴你:banana

正常的三餐和水果讓他的味覺和一般小孩有所不同,有時候我們到外面,會遇見一些想用糖果餅乾巧克力和Dizzy博感情的叔叔阿姨,但是Dizzy對於那些零食都很有定力,通常是聞一聞看一看便搖搖頭,一點興趣也沒有。

我們住的小區在上海算是不錯的小區,但是很多年齡和Dizzy差不多的孩子天天都吃父母買的零食,經常還很熱情的要分給Dizzy吃,有些家庭甚至經常給不到3歲的孩子吃炸雞塊和漢堡,我不知道這些富裕的家庭對於零食与快餐中含有大量人工添加劑有沒有概念,或許他們認為這是有錢才吃得起的食物,但如果他們知道孩子吃下的更多是反式脂肪,人工添加劑,基因改造食品...如果他們對這些成分有點了解,他們還會給孩子吃這些東西嗎?

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水果也不一定就是沒有問題,用激素種出來的蔬果時有所聞,農藥殘留也是另一個問題,所以,盡量選擇當地當季產的水果,洗的時候多沖水幾下,也許還是有隱憂,至少感覺安心一些。

Dizzy總有一天會長大,他會去上學,他會認識更多同學朋友,也許有一天他會在同儕的誘惑下也開始對漢堡雞塊薯條感興趣,为了防止這一天的到來,也許我會徒勞無功,但我現在就要開始對2歲8個月的他洗腦,這些都是垃圾食物,Dora不吃,Diego不吃,Elmo不吃,Charlie 跟 Lola不吃,當然你也不准吃!

朵拉做健康檢查

Dora真是個有魔力的小女孩,Dizzy不只被她征服,甚至連對醫院也很有好感。

這是Dizzy的第一本Dora故事書,在這之前,他已經看過很多Dora的電視卡通,對於Dora 故事的標準結構已經很熟悉:

What to do?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Where to go?去什麼地方解決這個問題
Map, How to go? Map指引出路徑
Make it happen!成功了

無論是卡通或書本,朵拉的故事都遵循這樣的模式,因為有這個模式,孩子很容易抓到故事的梗概,同時也能強化事情为什麼是這樣發展的邏輯性。而每個朵拉故事的情節与事件不同,又能讓孩子感到變化与可能性,我想這應該是Dizzy喜歡Dora的重要原因之一。

卡通版Dora還有一個很棒的地方是,它會跟孩子互動,當有問題發生需要動腦筋想一想時,它會真的停頓下來讓孩子有思考的空檔,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跟Dora共同解決問題的同步感。可以隨時停下的故事書本來就有這種功能,所以也保有這種互動性。

這本去醫院做健康檢查對Dizzy來說,我想就像是跟Dora一起去冒險一樣有趣,Dizzy對醫院的醫生護士以及醫生的聽診器,壓舌板都感到很有趣。最好玩的是,有次Dizzy感冒我帶他去兒科診所,當他看到醫生拿著跟書上一樣的儀器在幫他檢查時,他都會說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當醫生拿出壓舌板要看他的喉嚨時,他也會學Dora把嘴張開,說"啊~",以致於醫生都不敢置信!

更絕的是,有次Dizzy看上去好像不是很舒服,我問他"你是不是這裡痛痛?",他說"媽媽我這裡痛痛,我們去醫院吧!"

2011-07-07

第一次夜晚掃街

2011-01-27 Hualien

生活在上海後
這是Dizzy第二次回花蓮阿媽家
夜晚的鳳林小鎮
街道上空無人車
只有寂寥的昏黃路燈
以及
對拿著掃把畚斗掃地
非常著魔上癮的Dizzy




第一次參加婚禮

2009/09/29 Shanghai

這是Alex的同學Cindy和Wolfgang的婚禮
Dizzy的Abuelo剛好從古巴到上海來看我們
我們便全家一起參加
很可惜的是
我們居然都沒有跟新娘新郎一起拍照
那天草坪上有個小型弦樂全場伴奏
Dizzy很專注地聽了
Abuelo對自己的加勒比海男性魅力具高度自信
頻頻跟Alex說
"我覺得很多女人在看我"

 

團圓

  /余丽琼 圖/朱成梁
對我而言,這是個感傷的故事;對Dizzy而言,這是他羨慕毛毛姊姊(故事中的小女孩)可以看見舞龍舞獅的熱鬧故事。

毛毛不是最最典型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她至少還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爸爸外出打工,一年中,只有春節才回家過年和家人團圓。從插畫來看,毛毛的家應該是在江南水鄕,這樣的場景Dizzy不陌生,我們去過烏鎮幾次。

整個故事從毛毛期待爸爸回家開始,就充滿了細微的親情描述,如:爸爸久未修過的大鬍子在親女兒時刺痛她柔嫩的臉、爸爸把毛毛放在強壯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小橋、毛毛和爸媽終於三個人一塊睡覺...不過,Dizzy更感興趣的是跟過年相關的習俗,他喜歡毛毛跟爸媽一起包水餃時,把水餃包成其他的形狀、還有毛毛跟著爸爸爬上屋頂可以把整個小鎮一覽無遺;尤其小橋上的舞龍舞獅更讓Dizzy感到興奮,他似乎很羨慕毛毛可以親眼看見舞龍舞獅,每次讀到這一段,他就久久不想翻到下一頁;當講到了毛毛跟爸媽出去拜年,遇見手裡拿著紅包的大春時,每次Dizzy都要說"那是大春";而水鄕夜晚在紅色燈籠與煙火相互輝映的景色,也很吸引Dizzy。

另一個吸引他的橋段是:毛毛在雪地上哭著找她遺失的硬幣,但是Dizzy一點也不同情,反而覺得很好笑,尤其當我學毛毛哭得很傷心時,他便笑得更大聲!我問他,"毛毛姊姊很可憐呀,你怎麼笑她呢?""毛毛姊姊好笨喔"Dizzy說。

故事結尾的確如Dizzy想的那樣,那枚毛毛從水餃中吃到的好運硬幣並沒有遺失,而是在口袋裡。最後毛毛把好運硬幣送給再度離家的爸爸,Dizzy也跟著毛毛和媽媽一起和她的爸爸揮手說再見。

小飛人

                            2009-08-27
親愛的Dizzy


今天早上8點半左右發生一件讓我很自責的事情
正當我在睡夢中
做了一個選美混雜著餐廳的夢
我聽到你的哭聲
你掉到床下了
你好勇敢
抱了幾分鐘
你就破涕為笑忘記了
不過你右邊嘴腳上方
有一塊小小的紅色斑駁瘀傷
我無法體會你的感受
哪裡疼 哪裡痛 哪裡不舒服
我的小小超人
必須自己承受一切
就像六月的時候
你生了一場病
住院住了幾天
每當吊點滴的長針插在你的頭皮上
你哭得聲嘶力竭
但我卻一點也幫不上忙
只能培在你身邊
說你好棒 好勇敢
抱你 親你 愛你
我已經看到你往自己的獨立之路邁進了
你正在學習自己飛翔的方式
這過程 一定會摔很多次
很痛
我依然無能為力
但是我會一直在你身邊
直到你真的飛起來
仰頭看著你對我笑
加油
我的小小飛人

時間

2009-08-04

親愛的Dizzy

今天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第八個月
時間過過得很快
上個月的今天
我沒有寫信給你
爸爸說
我們不能這麼偷懶
要我今天一定要寫信給你
老實說
我不太知道該跟你說些什麼
我比較在意的是你的現在
那些跟你一起玩耍的時刻
是不是讓你感到快樂
是不是讓你感到我愛著你
我對你沒有任何的期許
我的意思是
我對你沒有任何的預設希望你變成哪一種人做什麼樣的事情
如果有的話
我只希望你健康平安
開開心心

我現在頭很暈
坐在一個辦公室的角落
辦公桌搖晃著
長期睡眠不足
我感到很疲倦
我會變成一個失敗的媽媽嗎?
因為我不知道該教導你什麼

我不想要虛偽地告訴你此刻我多麼滿足與快樂
中年的我
其實已經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恐懼了
我恐懼於生活有太多變動
讓你的生活變得不穩定
我同時恐懼於
自己開始耽於這種對穩定的渴望
我似乎應該告訴你
你要冒險
你要不受限
但是我有什麼立場要你朝我認為的方向前進
而我所做的
卻是違反我告訴你的

我桌上放了一本卡夫卡的小年曆
這是我2007年到捷克時買的
整個2008年我幾乎沒有用到這本年曆
現在
那整年份的時間已經化為各種形式存在
其中一種形式就是你


我今天說話的方式很分散
散落一地
希望你別介意


Mutti

我的小小革命夥伴

2009-04-30

親愛的Dizzy

我昨天看了一部電影
revolutionary road
這是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原作者是Richard Yates
我不說明小說的背景
我只想說我看電影的感覺和想法
電影最觸動我的地方是它想闡述的觀念
革命之路
其實就是冒險
我覺得自己現在是人生當中最不敢冒險的時刻
我怕失去工作
也怕回到工作
怕生活有太大的變動
怕帶著你四處遊走會讓你生病
我變得沒有太多慾望
對於做任何事情都不太起勁
我以你做藉口
完美的藉口
因為有孩子 所以沒時間
因為有孩子 所以很疲憊
因為有孩子 所以不宜變動
但是我心裡知道
這些都是藉口
其實有一個孩子
就是走上一條革命之路
就是一場生命與生活的冒險
我突然跟自己說
既然已經走上這條不凡的道路了
就應該走得轟轟烈烈輝煌燦爛
當我開始要寫這封信的時候
其實不太快樂
恐懼讓我不快樂
但是現在
我想要擁抱正視我的恐懼跟不開心
我想要像你一樣
任何新的嘗試都興奮不已
你這個小小革命家
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忘記你對於新事物
始終洋溢好奇與亢奮的笑容與神情
我現在又有了勇氣與力量
我們繼續上路吧
愛你的
Mutti

U2

2009-04-03
親愛的Dizzy

前幾天我在網路上聽了U2的最新專輯
no line on the horizon
Bono的唱腔非常令我震撼
我不知道他幾歲了
也許已經超過65
那音樂有一種力量
鼓舞著我的心
澎湃激昂
讓我想起我年輕時候整天沈迷於聽音樂的時光
那時候的我
腦中響的想的都是音樂
我會因為聽到非常棒的音樂而感到靈魂非常充實喜悅
也會為了尋找想要聽的音樂
用盡一切方法搜尋詢問
你知道那是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
網際網路還沒開始風行
我會到很多唱片行或是學校視聽圖書館或是問很多朋友
或是到唱片行打工
想辦法找到我喜歡的音樂
如果要我說出我人生中我記憶深刻的時刻
那種對音樂的狂熱狀態絕對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想告訴你
人可以不用理會外在世俗發生的事情
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
甚至是沈迷其中
非常美好
我經歷過那樣的美好
所以我希望在你未來的生活中
也可以有許多這樣的經歷
而我
也會全力支持你
KISS
Mutti

人生前三個月

2009-03-04

親愛的Dizzy

今天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三個月
看著你的睫毛從無到有
看著你的眼睛真實地流下了第一滴眼淚
看著你確認是我地對我笑
看著你喜歡和我說話
看著你的衣服越來越小
看著你可以一個人興高采烈
看著你迷戀洗澡的模樣
看著你毫不保留地依偎著我的胸口
看著你習慣睡前被我摸摸小鼻子 小臉頰 小下巴 小眉毛 小額頭 小手手
看著你散發一種良善喜悅的迷人個性不隨便哭鬧
我想我依然遺漏了很多這三個月來你的成長變化
與其說
這三個月是我在哺育你
不如說是你在教我很多事情
你在教我 什麼是愛 什麼是耐心 什麼是快樂 什麼是單純
也在教我認識生命
我喜歡嚴肅的話題
不反對你成為一個哲學家
甚至願意現在就跟你討論形上學
我知道你懂
因為你總是很認真地聽我講話
我也知道你的秘密
你的語言就是我的語言
我愛你的笑容
愛你圓滾滾的身軀
愛你的表達跟語氣
三十年之後
我仍然能想起直到今天為止
你所形成的一切
它會像個永不磨滅的驚喜
伴隨我的今天直到明天
Mutti

2011-07-06

寶兒

改编/心怡 繪/蔡皋
寶寶適合聽鬼故事嗎?聽了會不會驚嚇過度傷害幼小的心靈?

《寶兒》是Dizzy一再要我說的故事,故事是根據聊齋裡面的《賈兒》改編而成,內容離奇詭異,大致是說寶兒的爹是個生意人經常不在家,有天夜裡一隻狐狸跑到他家的老宅子裡,害得他的娘生病了,後來寶兒運用聰明機智解決了狐狸變成的害人狐仙,讓生病的母親痊癒。

故事是發生在古代,人物的服裝生活方式及語言都很不同,所以講這個故事時,我也用爹呀娘呀這種稱謂,其他像是寶兒家住的是老宅子,他的爹到遠方做生意是騎馬而不是開車等描述,我也盡量用Dizzy可以明白的方式讓他了解。

超乎我想像的是,他真的很愛聽這個故事,也由此知道我是他的娘,他的Papi是他的爹,寶兒的時代沒有挖土機和汽車,當我說故事時,他會幫我配寶兒半夜聽見的奇怪聲音"吱吱吱,哈哈哈哈",有時候還學寶兒央求他爹給他買狐狸尾巴的對話"不管,我就是要狐狸尾巴",Dizzy也會故意說"不管,我就是喜歡!"

此外,繪本的強烈畫風也很吸引Dizzy,那種有別於西洋式的風格,大面積黑色塊的抽象運用,他經常盯著畫面目不轉睛;我不由得懷疑,人真的天生對於離奇、神秘、鬼怪的事物無法抗拒。

書的N種讀法

幫我做臉的美容師有一個和Dizzy年紀差不多的小孩,每次做臉時,她都會和我交流育兒心得。差不多在Dizzy2歲左右,她問我:

"你的寶寶喜歡聽故事嗎?"
"很喜歡呀"
"也喜歡看書嗎?"
"也很喜歡呀"
"那我家寶寶怎麼一點都不喜歡呀?"

我問她如何唸故事給寶寶聽?如何讓寶寶看書的?她說就是講灰姑娘呀白雪公主呀,照著書上面的故事唸給寶寶聽呀!我說我從不照著書上的文字唸給Dizzy聽。

Dizzy的Omi(德語的ganny)第一次到上海來看我們的時候,從柏林帶了很多本硬紙板大開本的Wimmelbuch(一種無文字的全景大畫冊),通常一本Wimmelbuch會有一個主題,例如:春天、夏天、警察的工作、動物園、形狀、夜晚、農場、工地...等等,內容用具體而微,同時帶有多重情節與故事的方式畫出來。8,9個月開始,他就喜歡翻閱這些大畫冊,現在他2歲8個月了,還是經常對這些精美細膩的繪本很著迷。因為在他不同年齡階段,我們用不同方式引導他看這些書。

指指看:
最早的階段,我們只是指出圖畫中的物件,告訴他這是挖土機、救護車、櫻桃樹、冰淇淋車、大象...就像所有人教小孩學習語言那樣,直接指著生活中的各種物件告訴寶寶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接下來,就是換Dizzy自己來指指看的階段,因為他還不會說話,但是他知道什麼是什麼,所以我問他垃圾車在哪裡?小狗在哪裡?車站在哪裡?花園在哪裡?豬媽媽在哪裡?他便會仔細觀察仔細尋找我問的東西在哪裡,然後用手指指出來。

 唸唸看:
隨著語言能力的進步,原來用指的方式,變成用說的,我用手指出書中不同的東西問他這叫什麼?那叫什麼?很多在生活中看不見的物件(直昇機、牛奶車、刺蝟、向日葵、小丑、雪人、金字塔...),都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讓Dizzy學習到新的名詞与概念。當他看見陌生的不了解的東西時,他便會自然而然指出來要我唸出來。

找找看:
當Dizzy認識了書中大部分的東西後,我會嘗試著說出幾樣東西而不用手去指出來,然後問他東西在哪裡?例如:頭上戴著草帽在散步的阿姨在哪裡?有一隻小貓躲在屋頂上你找得到嗎?水果攤前面有一個龐克頭哥哥在哪?

連連看:
如果書中出現了和現實生活或是另一本書相關的東西,我就問Dizzy我們家也有這樣的樹嗎?有這樣的烤箱嗎?有時鐘嗎?這本書跟那本書的推土機一樣嗎?他對於在不同脈絡中看到相同的東西,通常都很激動,他會大叫"一樣的!!!"他似乎在表達他掌握了知道了世界的某種共通性,我也會利用他的這種興奮作為一種驅動力,讓他把在書中看到的和生活中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這些方法很容易可以交替運用,並且根據寶寶的發展相應地延伸成更多有彈性的閱讀方法,例如:當寶寶開始學習顏色/形狀/數字時,便可把閱讀集中在相關的概念上,請他數數看有多少個工人?找出哪些是圓形?當他開始可以用語言表達一個動作或描述一個情況時,就相對應的聯繫到書中的內容,問他這些工人在做什麼?公園裡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從Wimmelbuch的多種閱讀方法中了解到,其實每一本書不管有文字或沒有文字都可以用這種多元的方法和寶寶一起互動式閱讀,而且寶寶永遠不會對同一本書感到膩煩,因為每次都有一種新鮮的讀法或玩法,寶寶也會創造他自己的方式去閱讀。

Dizzy最新的發明是把書打開倒立著,當作他的火車隧道!




2011-07-05

A Medieval Feast

文/Aliki  圖/Aliki
我要怎麼跟Dizzy解釋中世紀的國王吃孔雀呢?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面臨的最大問題。

不過事實證明這不是問題,Dizzy開始看這本書時大約是剛滿2歲的那個冬天,也許是天氣很冷,書裡面幾乎都是關於美味的食物(這是媽媽自己聯想吧!)。每晚睡覺前Dizzy都要求我要講這個他口中的國王的故事,我和他窩在暖暖的被窩,他坐在我胸前,我的雙臂環抱著他的身體,雙手拿著故事書,兩人一起看著色彩繽紛讓人很有食慾的畫面,感覺很幸福!

 

故事是關於國王即將遠行,迎接國王到來的人民如何準備美味佳餚,用盛宴款待國王的大批人馬。從農夫如何採摘蔬果收割作物,擠羊奶做cheese,把麥子帶到水車石磨坊磨成麵粉做成麵包,到獵人如何用陷阱捕魚抓鳥,村民如何編織美麗的床單華服,還有一個超大型的廚房,裡面有很多廚師在做菜,有的做甜點,有的煮湯有的烤羊...每個細節都讓Dizzy很著迷,最有趣的是,這些廚師非常有創意,把不同動物烤制在一起,雞的頭兔子身體,最後還把國王的城堡做成一個超大甜點...

我不知道Dizzy是否了解他每天吃的飯,麵,牛奶...就是像書中描繪的一樣,即使一塊簡單的麵包也需要農夫種麥子收成後,磨成麵粉,再由廚師烤成麵包;但是我很確定,他知道蘋果長在樹上,胡蘿蔔種在地上,他以前喝的奶是媽媽製造的,現在喝的奶是小牛媽媽的。



Tikki Tikki Tembo

文/Arlene Mosel  圖/Blair Lent
"媽媽,來救救我呀,我掉到井裡面了"
Dizzy聽完Tikki Tikki Tembo-no sa rembo-chari bari ruchi-pip peri pembo後,自己從沙發上頭倒著滑至地板上,然後大叫著"媽媽來救我,我掉到井里了!"。

我猜他並沒有get到,故事是在講为什麼中國人有著短短的名字的淵源,但是故事讓他知道小朋友不可以自己到井邊玩,不然會掉到水里。

他喜歡故事中有著長樓梯總在樹下睡覺的老爺爺,也喜歡幾個小孩在舞龍的鼕鼕鏘畫面,他也記得Tikki Tikki Tempo和弟弟Chang在井邊吃著年糕以及優美的山村中有著小船和小橋的景緻,這些是他每次看書一定要指出來的部分。

Dizzy更喜歡聽媽媽用繞口令的方式唸Tikki Tikki Tembo-no sa rembo-chari bari ruchi-pip peri pembo,他也會精準地跟著唸。我覺得Dizzy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書名,聽起來很好玩,同時這也是Dizzy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井",裡面很深很深,有很多的水,掉進去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