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參觀"博物館,也可以說"逛"博物館,這大概是一般人最常用的兩種動詞。自從去了柏林的德國科技博物館(Deutsches Technikmuseum)後,無論是用"參觀"或"逛",對於這個博物館帶給我的啟發與震撼都顯得過於膚淺與不敬。
Dizzy 正在"聽"電腦,這是博物館為盲人設計的展示 |
這是一個讓人主動想要參與互動,能讓人將自身與科技的過去-現在-未來聯繫在一起的博物館。
這是一個不是把科技/未來做為陳腔濫調的形容詞的博物館。
這是一個讓人動手動腳動眼動耳動鼻又動腦的博物館。
這是一個會令人聯想起宮崎駿卡通場景的博物館。
這是一個大到我無從形容的博物館,是物理空間的大,是內容繁浩的大,是知識體系的大,是讓心靈無限開闊的大。
看著3歲半的Dizzy對博物館中的一切為之著迷的情景,才深深了解引發孩子對未知的好奇,才是探索知識最好的驅動力。
原尺寸1:1的古董火車任孩子跳上跳下隨意觸摸 |
做為一個前中年婦女,這個博物館讓我想要知道太多的事情,我想要知道風如何讓風箏飛起來?海盜用的地圖是甚麼樣的?棉線如何織成一塊有不規則花紋的布?啤酒在糖化之前喝起來是甚麼樣子?蒸氣火車需要用多少的燃料才能向前推進一公里?風力發電廠遇到14級強風和8級風時的發電量各是什麼情況?又細又輕的金鍊子手工如何打造?熱氣球飛行的時候能轉彎嗎?
進到展示啤酒工藝的建築,Dizzy變身釀酒師 |
我完全可以想像如果在台灣有一個這樣的博物館,我們的孩子根本不必受教育改革的苦,因為他們會因為熱愛未知熱愛知識,而主動擁抱學習。我們的父母也不會迷信孩子上高中上大學是人生唯一道路,因為他們會了解除了讀書,孩子能更多有趣、有用、有錢的事情...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冶金設計師如何?成為最前衛的3D印刷服裝設計師如何?成為虛擬真實海盜航海遊戲的程式設計師如何?成為盲人使用電腦的設計師如何?
這座博物館讓我看見德國人對下一代的教育態度--主動參與、觸發想像與好奇、深究橫向與縱向原理、手腦並用解決問題,加上德國民族性的嚴謹自律,這種教育態度與方式就成為德國工業、經濟、科技的強大基礎建設。
忽然想起一句過時的名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然而,我們的國家已然早就放棄了最根本的起跑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